2024北京两会上的“北京建工声音”
2024-01-26日前,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闭幕。会议期间,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田春艳、北京建工建研院科研与质量管理部部长罗爱武分别作为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等主题建言献策。
田春艳
灾后重建过程中要做好规划设计
提升城市慢行系统品质
“23·7”极端强降雨灾害发生后,按照党中央要求抓好灾后恢复重建,成为去年下半年一项重要工作。这一话题,也受到参加本次大会的市人大代表的关注。
田春艳提出,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比较成熟,有很多应用场景,例如在门头沟、房山的灾后重建中有的建筑需要加固、有的需要重建,那么在农村房屋的重建中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装配式建筑,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保证或者提升房屋设施的韧性。
田春艳表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还要做好规划设计,“我们不仅要考虑水灾的发生,也要考虑其他的灾种险种,比如地震。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还应重视工程质量,严控工程质量的环节做到要求更高。”
“重建完成后,还需要对设施进行定期监测,”田春艳说,“比如道路恢复之后,其地质条件可能因为降雨的影响含水量比较高,可能出现路基沉降,从而带来道路塌陷风险。”她建议,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间断性的探测,保证设施的安全,提高韧性。
田春艳还就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提出建议。“在和同事们聊天中发现,很多人平时骑自行车上下班通勤,骑行的过程中会遇到慢行系统存在断点、不连续而导致的安全问题。”这引起了从事市政基础设施工作的田春艳的注意。
田春艳认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涉及基础设施的改造更加需要有投入、有立项、有施工、有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不断完善。对完善过程中暂时出现的安全问题,应该通过过渡性的措施和办法去补齐。
“比如,在穿越环路时,一些立交桥下面还存在不连续的骑行道和人行道,如果暂时难以连通,可以通过设置标志和标线作为辅助,保障行人安全。”田春艳说,又如,一些立交桥和地下通道的标识可以设置得更加详细、具体,方便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此外,目前城市空间中的电动车和行人的空间仍有冲突,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再做一个区分,增加安全性。
针对目前存在的人车混行问题,田春艳建议,下一步应在有条件的道路上实现“人车分离”。“电动车、摩托车与行人混行,特别是对老人、儿童及行动不便者产生很大安全隐患。现在一些大型商超门前设置了间断式隔离栏,将步行区与电动车区分隔开,这些做法值得推广。”
罗爱武
“智慧应急”支撑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手段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利用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能实时监测环境质量,为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持;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技术则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智慧医疗”服务……罗爱武描绘了一幅智慧城市建设的图景。
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运营效率,更能为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比如通过数字手段规划无障碍出行路线,能提高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效率。”罗爱武认为,要推进数字赋能城市,在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还可以做更多的探索。
罗爱武特别提到了“智慧应急”,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她建议,要高标准建设、运维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感知体系,同时进一步丰富完善“智慧应急”体系建设,为韧性安全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筑牢数字全面赋能城市底座。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官方媒体,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策划:北京建工党委宣传部
我们不仅仅是建筑工程承包商,我们更致力于成为城市建设综合服务提供商。
建楼育人是我们的企业宗旨,我们努力为员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